珍愛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篇1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03―133―03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生命價值觀教育。生命價值觀是指人們關于什么是生命價值、怎樣評判生命價值、如何創(chuàng)造生命價值等問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觀點。它涉及人怎樣認識自身的價值,怎樣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怎樣有意義地度過人的一生。
生命價值觀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理想,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直接影響其行為,及時發(fā)現(xiàn)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偏差,特別是對極端的生命價值觀的判斷是減少大學生極端行為、保證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前提。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生命的偉大和崇高,了解生命的意義;關注、尊重、熱愛自身和他人的生命;積極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自覺提升生命的價值,促使大學生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實踐人生理想。
一、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現(xiàn)狀分析
以哈市某高校1.98名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對其生命價值觀進行問卷調查,分析高校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現(xiàn)狀,我們發(fā)現(xiàn):
(一)大學生對生命意識認知清晰,接受生命、熱愛和珍惜生命
對生命意識的認知是生命價值觀確立的基礎,能夠正確地認識生命存在的價值,才能夠接受生命本體,熱愛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的價值觀。在調查中64.3%大學生曾經有過類似“我為什么活著和應該怎樣活著”的追問,34.7%大學生認為“夜不歸宿、通宵上網打游戲、看電影”是不珍惜時光甚至是浪費生命的表現(xiàn);87.8%大學生選擇“一定能做到熱愛、珍惜生命”;60.2%大學生認為同學間打架傷人事件“那是傷害同學和自己身心的行為,不應該做”。這說明大學生對生命意識有比較清晰的認知,思索并探索生命的本體價值,接受生命,認識到生命存在的可貴,熱愛生命,具有積極的生命價值觀。
(二)大學生具有正確的生死觀,能坦然面對死亡
生命價值觀不僅包含個體如何認識和理解生命存在的價值,也包括其對死亡的認識和理解。正確的生死觀,深刻地影響著生命價值觀,個體對死亡越是覺知、越是了解,他們對于生命的認知就越積極,越能更好體驗生命,越能獲得整體的生命價值觀。在調查中83.7%大學生對死亡的態(tài)度是:坦然面對死亡,因為死亡是自然規(guī)律;62.2%大學生對汶川大地震最深的感觸是珍惜每一天,創(chuàng)造生活,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質量;53.1%大學生對“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理解是,不贊同,沒有了生命,何來價值。這表明,大學生具有正確的生死觀,坦然面對死亡的同時,努力探尋生命的意義和思考生命,以及生命存在的價值。
(三)大學生對自殺理解不全面,對自殺現(xiàn)象形成初步的認識和思考
有研究認為,自殺死亡在我國青年大學生的死因中位居前列。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時期,許多大學生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理解還比較模糊,對自殺的理解更是不夠全面。調查發(fā)現(xiàn):69.4%大學生在回答“當你遇到很大的挫折,如失去親人、失戀、殘疾、疾病折磨等,你會選擇自殺嗎?”回答是:絕不會,說明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是不會輕言自殺的;他們在回答:“你如何認為自殺?”46.9%大學生認為自殺是對家人極端不負責任的行為;11.2%大學生認為自殺是對生命的輕視,不可取;38.8%大學生認為自殺是一種擺脫痛苦的方式;3.1%大學生認為自殺是一種勇敢的行為。這說明大學生在對自殺行為持否定態(tài)度的同時,對自殺現(xiàn)象已經形成初步的認識和思考,但對自殺的理解不全面。
(四)大學生強烈渴求接受生命教育,全面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自我價值
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國學者杰?唐娜?華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并于20世紀90年代興起于我國,最先實施于遼寧和上海。調查中84.7%的大學生表示不了解外國實施生命教育的情況,46.9%的大學生認為學校很有必要開展生命教育,他們強烈希望學校開設美術、音樂、形體藝術課程來調節(jié)緊張的學習和生活。調查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大部分大學生選擇為實現(xiàn)事業(yè)理想,不斷進取的生活方式,表示在生活中一定會珍惜時光,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充分實現(xiàn)自我的生命價值,使生活過得更加有意義。長期以來,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十分重視對學生的知識傳授,重視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卻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生命教育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fā)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力發(fā)展的一切作為。生命教育理應成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學生在接受傳統(tǒng)教育的同時,渴求接受生命教育,體驗豐富多彩、有意義的人生,全面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自我價值。
(五)大學生存在自身發(fā)展的不和諧因素,希望身心和諧、健康的發(fā)展
“構建和諧社會是當今一個熱門話題,調查中大學生們認為自身發(fā)展有不和諧因素”,主要是:30.6%大學生認為自己存在與自我的不和諧;26.5%大學生認為自己存在人際關系不和諧,12.2%大學生認為自己存在與自然的不和諧,30.6%大學生認為存在自己與社會的不和諧。66.3%大學生堅信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而不在于索取仍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54.1%大學生相信和諧社會的目標應該會實現(xiàn),33.7%大學生堅信和諧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xiàn),而且一定會努力做一個和諧的人。構建和諧社會就包含和諧的生命存在,一個和諧的生命必然要求身心健康的統(tǒng)一。調查中大學生表現(xiàn)出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強烈需求,大學生希望保持身體的健康,還擁有健康的心理。他們還認為人活著要有價值追求,出現(xiàn)的困難或逆境是不可畏懼的,它屬于生命,僅只是人生的組成部分。身心健康統(tǒng)一、和諧發(fā)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目標,教育大學生深入思考、客觀評價、逐步認識自我,形成成熟自我意識,健全人格,保持良好情緒,和諧的人際關系,勇于面對挫折,調整積極心態(tài),創(chuàng)建和諧的生命存在,達到身心健康統(tǒng)一、和諧發(fā)展自我。
(六)大學生關注社會貢獻與生命價值的關系,把金錢作為衡量生命價值的一個標準
大學生關于“人的生命價值最主要的標志是”選擇情況的排前五位的依次為德行、才能、成就、社會貢獻、金錢??梢娫陉P注才能、成就、社會貢獻的同時,金錢成為衡量大學生生命價值的主要標志之一,86.7%的大學生認為,社會貢獻與收入相結合最能體現(xiàn)人生價值。林德發(fā)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影響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的四個主
要因素之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沖擊是大學生生命價值觀變化的現(xiàn)實基礎。它在強化了大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的同時又對大學生產生消極影響,使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變得務實和狹隘。因此,由社會環(huán)境所帶來的這些消極效應是當今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產生傾向性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實施生命價值觀教育中應注意:首先,盡管大部分大學生有正確的、積極的生命價值觀,但依然有一部分大學生的生命意識薄弱,缺乏對生命本質的理性思考,不懂得自己和別人甚至他類生命的可貴、可愛,因而很容易輕易處置和漠視自己的生命;其次,部分大學生應對挫折的能力和承受能力較低,表現(xiàn)出無價值感或無成就感,生活沒有目標,過得馬馬虎虎、得過且過、麻痹自己浪費光陰,不去認真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再次,高校的生命道德教育還較薄弱,學生渴求更多生命道德教育方面的講座或活動,以期對自身的生命價值觀的改變和完善有所幫助。
二、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途徑
李若衡、楊靜(2006)的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在總體向上的背景中表現(xiàn)出一種多元化趨向,多數(shù)大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生命價值觀,同時也存在部分令人擔憂的消極生命價值觀。個體生命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受多種內外因素的影響。個體所持有的生命價值觀可能會影響其心理健康和對自殺的態(tài)度。有效解決由于大學生生命價值意識的失落引起的種種生命危機,促進大學生提升生命價值,感受生命美好,實現(xiàn)生命意義,形成積極生命價值觀,健康發(fā)展。
生命價值觀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它與大學生的經歷、人格特征、生活態(tài)度、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有密切關系。它不僅需要學校的積極努力,家庭和社會的密切配合,還需要自我人格的不斷完善。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等各種教育資源與自我的整合,創(chuàng)建學校教育與自我、家庭、社會教育的支持體系,這樣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實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自我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弊晕医逃谏鼉r值觀教育中有著獨特的地位,自我教育是人們把自己同時當做教育的主體和客體,根據(jù)一定社會的要求和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依靠自身的思想矛盾運動所進行的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活動;是個體為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而進行的自我選擇、自我激勵、自我調控和自我完善。
首先,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通過自我的觀察和內省,以及他人的態(tài)度和評價,從我與己的關系中認識自我。從我與人的比較中認識自我,通過與人比較認識自己。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鏡子,與人比較是全面客觀認識自我的重要方式。從我與事的關系中認識自我,即從活動的結果和做事成敗經驗來了解自己。其次,教育引導他們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反思、正確評價自我。在欣賞獨特自我的體驗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對自己進行反思和反省,自我修正,完善自我、悅納自我、珍惜自我、實現(xiàn)自我價值。最后,要引導大學生積極加強自我修養(yǎng),加強群體自我教育。
(二)環(huán)境教育
1 家庭教育。孫瑩認為,家庭若給予子女積極和珍愛生命的生命價值觀教育,那么子女的生命價值觀就表現(xiàn)出積極、珍惜生命的特點;家庭若給予子女消極的生命價值觀教育,子女的生命價值觀則呈現(xiàn)消極和狹隘的特點;家庭若給予子女自我控制的生命價值觀教育,則子女會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應促進子女形成積極生命價值觀,教會子女正確認識死亡,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引導子女形成健康的人格;生活中讓子女體會生命的美麗,正確認識挫折,勇于面對挫折,從而眷戀生活進而珍惜生命。
另外,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圍,能給家庭成員帶來快樂,能使他們體驗生命美好,喚醒他們愉悅的生命情感,加強家庭成員之問的情感交流與感動,在家庭中體驗親情和責任,那么他們就能樹立珍愛生命的信念,體察生命的意義,實現(xiàn)人生價值。
2 學校教育。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實施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多種教育力量的共同參與,其中,學校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教育起主導作用。
學校開展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可以從確立生命價值觀教育的理念,實現(xiàn)生命價值觀教育與“兩課”的融合,實現(xiàn)生命價值觀教育與專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審美教育等各種教育活動的有機融合,開展各種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多個渠道予以展開。
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加重生命價值觀教育的相關內容,幫助他們了解和掌握的生命基本規(guī)律,掌握青年期心理調適的技巧,正確地認識自我,承受挫折、培養(yǎng)良好情緒、發(fā)展健全的人格,改變其心理品質。
正確的職業(yè)生涯教育離不開生命教育。大學生遵循生命規(guī)律使自己在職業(yè)生涯中,獲得成就感、滿足感、歸屬感,懂得生活的意義,體味生命中的真、善、美,讓自我在職業(yè)中成長,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
引導大學生適當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掌握生命的有關知識和原理,真正體會生命與生存的含義,為未來的社會生活打下生理與心理基礎,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3 社會教育。在社會變革對大學生觀念的沖擊的背景下,大學生們如何評價人生價值,從而實現(xiàn)人生價值,大部分大學生在評價人生價值時認為價值在于奉獻而不在于索取,但貢獻與收入相結合才最能體現(xiàn)人生價值。戴曦認為,影響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社會因素包括社會變遷和價值觀的轉變,社會現(xiàn)象和價值觀的沖突,缺乏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和組織等。首先,充分利用社會媒體作用,發(fā)揮媒體優(yōu)勢,堅持正確的輿論向導,對大學生生命價值進行正確的引導。其次,努力營造利于生命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應為大學生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提供有利的條件,促進每一個生命個體在各種形式上實現(xiàn)自我的生命價值。最后,整合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各種社會資源,通過多方努力和多種途徑與方式對大學生進行生命價值觀教育。
參考文獻:
[1][3]孫建華,等.大學生生命價值觀調查及對策研究[J].文史博覽,2005,(14):57―59.
[2]張文遠.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3―4.
[4]林德發(fā).大學生人生價值觀形成與發(fā)展的影響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9―12.
[5]陳文斌,劉經緯.大學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6,(9):83―84.
[6]畢明生.儒家自我教育思想及其對現(xiàn)代道德教育的啟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69―71.
珍愛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篇2
關鍵詞:生命教育;高中生物;滲透
時代要求學校應當重視生命意識教育,生命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自然進化的結果,是自然進化最高表現(xiàn)形式。人類在施展主體力量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往往發(fā)生異化,從而對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帶來危害。“異化”的表現(xiàn)之一,即人類缺乏生命意識。
一、讓學生感受生命的珍貴,從而更加熱愛生命
教材中,能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珍貴的素材非常豐富。例如“細胞的增殖、衰老和凋亡”可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明白生物都要經歷一個出生、生長、成熟、衰老甚至死亡的生命歷程。人也有生老病死,人死后也和其他生物一樣,最終會被分解成無機物重歸大自然。這是規(guī)律,是生命歷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環(huán)。“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世界正是在這種生與死的不斷交替中顯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景象。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知道,生死并不神秘,正因為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才彰顯出生命的珍貴,才促使我們對生命進行認真的思考,珍惜并積極創(chuàng)造自身生命的價值,以積極的態(tài)度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 任何生命個體,無論形體上是大是小,都是自然界的成員,都有其生存的權利和價值,任何生命都是珍貴的。另外,我們也可以開展挫折教育。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遇到挫折打擊是不可避免的,失敗是成功之母。愛迪生說過:“失敗也是我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們一樣有價值?!薄敖瓥|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庇辛诉@樣的心態(tài),我們就應該享受失敗,感謝失敗。心理健康教育與挫折教育是一脈相承的,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父母的期待、學習的壓力、同學間的關系,都可能對學生產生壓力,如果得不到正確引導,不能及時化解,就可能出現(xiàn)情緒低落、抑郁,導致自殺或他殺行為,我們要教育學生正確地認識困難和挫折,教育他們樂觀向上。
二、讓學生體驗生命的和諧,從而學會與人和睦相處
長期的進化,造就了生命的和諧。這種和諧體現(xiàn)在生物與生物之間,也體現(xiàn)在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上。教學中要善于滲透生命的和諧美,培養(yǎng)學生欣賞生命、熱愛生命的情感。例如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既表現(xiàn)為種內關系,又表現(xiàn)為種間關系。種內個體的互助關系屢見不鮮,可通過螞蟻、蜜蜂、狼群等種內互助的典型實例,讓學生明白個體的價值及分工合作的意義,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培養(yǎng)與他人和諧相處的意識。學習種間關系時,舉例不同生物間互利共生的實例,如:地衣中的真菌與藻類、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等等。通過生物間的這種和諧關系,讓學生認識到各種生命息息相關,人類應尊重生命的多樣性,珍愛并善待生命。在學習“人體的內環(huán)境與穩(wěn)態(tài)”時,可以將各系統(tǒng)的功能聯(lián)系起來,像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分別吸收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泌尿系統(tǒng)排出代謝廢物,循環(huán)系統(tǒng)承擔運輸職責,神經系統(tǒng)和內分泌系統(tǒng)則發(fā)揮調節(jié)作用。正是各系統(tǒng)的協(xié)調配合,才保證了人體各項生命活動的順利進行。讓學生由此體會到各系統(tǒng)在整個生命活動中的和諧美、統(tǒng)一美和有序美。
三、讓學生感悟生命的價值,從而更加勤奮學習
從生物學角度定義:“生命是由蛋白質和核酸等物質組成的多分子體系,它具有不斷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對外界產生反應的能力”。從生命的定義可以看出,人的生命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并沒有差異,都是物質的存在和運動變化,不能因為人有理性,就認為人的生命尊嚴高于其它生命。例如在講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時提到:首先,具有直接使用價值,如藥用價值(紅豆杉、金銀花、蟬蛻等)、工業(yè)原料(蘆葦用來造紙)、科學研究價值(基因庫的研究)、美學價值(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等)等等,其次是間接使用價值如生態(tài)功能,最后還有人類尚未明確的潛在使用價值。還有必修3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的相關內容,都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生物與人類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及其在自然界獨特的作用和價值,引導教育學生去尊重和珍惜。另外,科學史也走進了我們的生物教材,也是我們教師開展生命教育的契機。科學史即把科學結論產生的過程和方法與生物學科的學習過程結合起來,能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時感覺到一種歷史的厚重感,這遠比只了解科學的結論及技術的成果重要得多,這種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受到科學思維方法的熏陶和引導。用科學家的故事反映科學發(fā)展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科學的歷史和發(fā)展。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的榜樣能夠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動機模式中的核心成分),從而能促進學生進步;而科學家勇于追求真理,立志造福人類的人生追求是十分珍貴的榜樣素材,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明顯的激勵示范作用。如施萊登、施旺的細胞學說、瑞士生物學家米舍爾發(fā)現(xiàn)核酸,林奈和雙名法等。
生命的歷程是艱難的,所以要不斷學習和歷練,學會感受生命的珍貴;生命同時也是孤寂的,所以要發(fā)展愛和互助,學會感恩。生物學教學中在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同時應該從生命教育的角度讓學生了解生命知識,是生命教育的基礎,是品德教育以及其他任何教育所無法替代的,只要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多加關注我們的學生,多留愛心來關注、呵護我們的學生,而不再只是停留在知識課堂的層次,將生命教育落到實處,我想,我們的課堂定會生機盎然,生命常在!
珍愛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篇3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生命觀教育
大學生生命觀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健康、安全、價值的教育,引導大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提升生命價值。幫助、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離不開對學生進行生命觀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豐富大學生生命觀教育的視角,充實生命觀教育的內容,拓展生命觀教育的途徑,優(yōu)化生命觀教育的環(huán)境。
一、國內外大學生生命觀教育現(xiàn)狀
國外關于大學生生命觀教育問題研究的學科已有許多不同名稱,如“生死學”、“生死哲學”、“死亡學”、“死亡文化學”等,國外開展生命觀教育的課程也多是從死亡教育角度展開。20世紀30年代,第一個生命觀教育的課程出現(xiàn)于美國。美國從20年代的探索期走入發(fā)展期,70年代進入普遍期。1974年,美國高校設有“死亡與死亡過程”等課程的已經達到165所,開設有關死亡觀教育課程的中學已經達到1000多所。美國正式的死亡學的專業(yè)課程發(fā)展于80年代,現(xiàn)在有些院校還設立了死亡學碩士課程,另外還成立了一些研究中心,如“全國死亡教育中心”。經過30多年的發(fā)展,在美國有關生命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已經很普遍了。
日本于1989年修改新的《教學大綱》中針對青少年的自殺、破壞自然環(huán)境、浪費等現(xiàn)象日益嚴重的現(xiàn)實,也明確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對生命的敬畏之觀念來定位道德教育目標[1]。澳大利亞于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LEC)。在意大利,南方城市阿根奧納有一所世界上首創(chuàng)的“死亡準備學校”,該學校定時授課,人們可以隨時進校學習。學校的辦學宗旨是讓人們通過對死亡的了解從容面對死亡,從而更加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德國也實施“死亡準備學?!?,一些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參觀殯儀館,目的是近看死亡,直面人生。1990年,英國政府把生命觀教育課程規(guī)定為跨領域課程,2002年,生命觀教育被英國政府納入國家和學校的正規(guī)教育課程。
國內較早開展生命觀教育的地區(qū)是臺灣和香港。1996年前后,我國臺灣地區(qū)開始在學校開設生命觀教育課程。宣布2001年為“生命教育年”,并組織推動生命教育委員會,由各級學校推動生命觀教育,先以高中和初中學生為優(yōu)先對象,逐年推廣到小學和大學。臺灣東海大學從2004年開始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大二以上學生必修“生命教育概論”、“生命發(fā)展與關懷”及“自然科學與信仰”三門課程以及宗教、倫理生死教育、自我成長與人際互動和服務實踐五大領域的選修課程[2]。1994年臺灣大學心理學教授楊過偶和于德輝共同開設的選修課“生死的探索”,這是將生命觀教育首次引入臺灣大專院校的通識課程。臺灣也成立了一些有關生命教育的科研單位,如南化管理學院的生死學研究所是第一所直接以“生死學”命題的研究所。香港各高校較早成立了心理輔導中心,依托心理輔導中心及行為健康研究中心等機構開展了一系列生命觀教育的工作。如在學校開展講座、培訓課程、體驗性工作坊。
20世紀90年代初,大陸一些高校開始生命觀教育的嘗試,如武漢大學、南昌大學開設了“死亡哲學”的選修課,還有一些醫(yī)學院校如廣州醫(yī)學院,在醫(yī)學生中開展了生命觀教育,通過專題講座形式,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從而珍惜生命,熱愛生活。一些醫(yī)科大學,如首都醫(yī)科大學,建立學生生命觀教育基地,讓學生定期到臨終關懷醫(yī)院參加社會實踐,直接面對患者的死亡,參與對臨終患者的醫(yī)療、護理,學習臨終關懷技術,這些實踐對培養(yǎng)大學生尊重生命的意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從2003年開始,國內許多地區(qū)陸續(xù)舉辦了以生命觀教育為主題的研討會,教育部門,各類學校逐步重視校園生命觀教育。2006年12月,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教育部、司法部、和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聯(lián)合支持的以“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與青少年健康成長”為主題的“第二屆中華青少年生命教育論壇”在北京舉辦。來自全國15個省市區(qū)及香港、臺灣的200多名專家及教育界人士探討了生命教育在中國的現(xiàn)狀、必要性及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生命教育體系和模式,并積極討論了社會熱點問題,分享了生命教育案例[3]。同時,目前許多高校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開展活動,對大學生進行珍愛生命,感恩生活的教育,還有高校把生命教育的內容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通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等課程教學來實現(xiàn)。
二、依托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大學生生命觀教育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明確生命觀教育的視角
思想政治教育是為培養(yǎng)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質而進行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必須通過生命的活動來體現(xiàn)。大學生的思想行為也反映了大學生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是一種基本的價值觀,而長期以來,人們并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當前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戀愛觀、友誼觀等,涉及內容豐富,但對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的內容卻相對較少,缺乏對生命教育意義的深刻挖掘。開展大學生生命觀教育即是讓學生正視生命、思考生命、端正生命態(tài)度的教育。生命觀教育是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目前一些大學生心理不健康,對待自己生命,他人生命以及動物生命的態(tài)度不端正,一些自殺、傷人、虐待動物的現(xiàn)象令人觸目驚心。生命觀教育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全人格,愛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敬畏、愛惜每一個生命體。生命觀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健全的人格和對生命意義的正確理解是人發(fā)展的基礎,沒有正確的生命觀作為基礎就沒有人的全面發(fā)展。生命觀教育使學生通過對生命的認識、理解、善待、熱愛而引發(fā)的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有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為生命觀教育提供新的,不同的視角,從審視生命過程的事件到審視生命本身、生命的開始與終結。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學科很多,為生命觀教育開辟了新的路徑。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豐富生命觀教育的內容
在學校開設生命觀教育課程,內容要涵蓋生命教育的各個方面。要對學生進行善待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生死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時,還要有災難教育、死亡教育、挫折教育、生命體驗教育和感恩教育等內容。在筆者近日開展的一些調查中也發(fā)現(xiàn),這些教育內容是必須要強調的,這些內容進一步豐富生命觀教育的內容,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災難教育。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自然災害的發(fā)生是不可避免的。近年來,在我國發(fā)生的四川汶川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青海玉樹地震等,殘酷的自然災害給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帶來了巨大的損害,慘烈的場景帶給人類心理巨大的震撼,人們對生命的感悟與思考也愈加深刻。當災難到來時,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災難?這就需要適時開展生命觀教育,結合已經發(fā)生的自然災害,引導大學生對生命的意義進行深入思考,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生命觀。
死亡教育。實踐證明,面對死亡的教育能夠引起人們心靈和思想的震撼,能夠讓受教育者深刻認識生命的意義。由于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人們往往避諱談論死亡,但對于完整的生命教育來說,死亡教育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沒有正確的死亡觀念,就不會有正確的人生觀。臺灣地區(qū)成熟的生命教育體系中死亡觀教育及死亡學研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值得借鑒。
挫折教育。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生們處于越來越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中,大部分學生的成長一帆風順,缺少挫折經歷。而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各種壓力時時處處存在,沖擊著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不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很容易迷失方向,自信心受到打擊,失去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甚至自暴自棄,造成的后果不堪設想。而挫折教育正是生命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導學生如何正確面對挫折、如何應對挫折,使學生能夠明白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是正常的,只有經歷了挫折,才能夠更加有力地走向成功。
生命體驗教育和感恩教育。生命教育中對生命的理解不應該僅僅針對人的生命,應該擴展生命概念的范圍和意義。包括世間一切生命體,即便是動物和植物的生命,同樣應該得到敬畏和愛惜。曾經震驚全國的“硫酸潑熊”事件就是大學生對動物生命漠視的具體體現(xiàn)。生命教育還應該包括感恩教育,感恩父母,感恩他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明白生命的來之不易。目前,在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父母會讓孩子親眼經歷動物媽媽生產小動物的過程,讓孩子感受生命的來之不易,這就是典型的生命體驗教育。開展生命教育,不能僅僅依賴于課堂教學,要開展形勢多樣、生動活潑、內容豐富的生命體驗教育。如利用醫(yī)院、福利院、殘疾人康復中心、臨終關懷機構等開展生命觀教育實踐活動,要加強學生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要從感謝被給予生命開始。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拓展生命教育的途徑
生命教育作為一項系統(tǒng)性教育過程,應該貫穿高校教育活動的全過程。構建科學的生命觀教育體系,明確生命觀教育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礎。要引導學生熱愛生命,感受生命的價值,建立生命與自我、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社會和諧的關系,培養(yǎng)對自身、家庭、社會的責任意識,要引導學生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個體,珍惜生命,提高生命質量,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生命觀教育的內容涉及面比較廣,要采取多種形式,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學校與社會相結合。
在校園中開展生命感教育,除了專門開設生命觀教育的課程外,在其他專業(yè)類課程授課過程中,教師也需要盡可能引入生命觀教育相關的內容,適時對學生進行生命觀教育。有意識地挖掘相關課程和活動中生命觀教育的價值,激活蘊含在學科教育和專業(yè)教育中的生命觀教育內容,達到生命觀教育的目的,進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生命觀教育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社團活動等課外活動進行,使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對生命進行思考,還能夠在實踐中體驗和感悟生命的意義??梢詭ьI學生到福利院、兒童村、康復中心等地方開展實踐活動,積極參與關愛生命的教育活動??梢詭ьI學生到烈士陵園等地感受生命的偉大與崇高,可以與學生一起開展以“生命”為主題的系列教育活動,讓學生體驗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珍貴。
(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優(yōu)化生命觀教育的環(huán)境
對學生進行生命觀教育必須發(fā)揮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各方面的作用。除了在學校開展教育活動外,更要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讓全社會關注和重視生命教育,使生命教育在促進社會和諧中發(fā)揮建設性的作用。加強生命教育必須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潛移默化地使孩子懂得生命的珍貴和重要。
生命教育離不開社會大環(huán)境。根據(jù)筆者的了解,發(fā)現(xiàn)當代大學生對于安樂死、自殺、虐待動物等不良行為和社會現(xiàn)象的認識還存在偏差。生命不僅僅是屬于自己,還屬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社會思潮的多樣化深刻影響著學生的生命價值取向,積極向上的社會文化激發(fā)學生生命熱情。部分大學生對生命的冷漠的態(tài)度、不良文化、校園暴力、殘害生命的事件和網絡暴力游戲等不良傾向都在影響青年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模糊青少年的價值判斷,造成對生命的漠視。因此加強生命觀教育,需要積極的輿情引導構筑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形成對生命觀教育的認同、關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圍,優(yōu)化環(huán)境,形成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合力,對促進大學生正確生命觀的形成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楊淑珍.當前大學生生命教育現(xiàn)狀探究與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4).
[2]孟麗美.大學生生命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探析[J].新鄉(xiāng)教育學院學報,2006(06).
珍愛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篇4
當前大學校園里出現(xiàn)了許多自殺及傷他事件,如大學生輕生自殺自殘、損害他人生命、網癮嚴重、浪費生命等。1994年清華大學鉈中毒事件、2004年云南大學馬某殺人事件、2009年上海海事大學研究生楊某自殺事件、2013年復旦大學研究生投毒事件等在社會引起很大反響。一些大學生的生命意識比較淡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對人生價值觀有錯誤的認識,有專家學者認為高等教育應該融入更多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倫理道德教育?!叭诵灾埔玻q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盵1]這個“性善論”思想是由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系統(tǒng)闡述“人性”問題的孟子所創(chuàng)立和完善的。孟子的“仁者愛人”“惻隱之心”“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舍生取義”的思想都是希望能夠喚起人們人性最深處的善良、同情、博愛,這些都是孟子生命關懷思想。幫助、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離不開對大學生進行生命觀教育,因此研究孟子的生命關懷思想對于當前高校的大學生生命教育具有積極意義。
一、孟子的生命關懷思想的內容
儒家的思想建立在生命和諧的基礎上,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重視生命的思想,他的學說中閃耀著對生命的人文關注的光芒,展示著理想人生的發(fā)展途徑和所要達到的狀態(tài)。
(一)仁者愛人
“珍惜人的生命”是孟子的生命倫理基本的精神。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2]孟子認為,善良之心是仁愛的基礎,人的心是可以通過“仁”擴充的,從而才有了“仁義禮智”四端,從四端以言盡心、知性、知天?!睹献?梁惠王上》中記載:“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試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盵3]如果一個君主“愛生”“愛民”“護生”,那么天下人就會誠心地歸順于他,愛戴他。孟子極力反對戰(zhàn)爭。他說:“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人肉。罪不容于死?!盵4]“無傷也,是乃仁術也”。孟子希望君主施行仁政,能夠達到沒有傷害的程度,保護生命,珍惜生命,必然贏得民眾的擁戴,是無人可敵的,這就是“仁者無敵”。
(二)惻隱之心
《孟子?公孫丑上》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5]“惻隱之心”是指同情心。孟子認為四端是與生俱來的,有的人努力培養(yǎng),能擴充四端;有的人不去充分發(fā)揮本性,自暴自棄。孟子重視了人的社會性。關于惻隱之心,孟子認為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真情實感,不存在任何的外在利益,“惻隱之心”又可稱為“怵惕惻隱之心”,朱熹解釋道:“怵惕,驚動貌。惻,傷之切也;隱,痛之深也?!盵6]人們在一定情境之下他人處于危險、困難和痛苦之中所引起的多種情感的集合表現(xiàn)。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7]孟子的“民貴”思想包含深刻的生命觀理論,重視“丘民”,也就是重視最普通的人的生命權利的保護和發(fā)展。孟子提出“制民之產”是指從基礎設施方面為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提供物質保障,從而體現(xiàn)出生命的價值。
(三)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盵8]孟子對愛的層次差等作出了分析。朱熹注釋說,“物”指禽獸草木,按照朱熹的說法,就是要“取之有時,用之有節(jié)”,這種思想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環(huán)保意識。愛惜一切生命,不僅包括人的生命,也包括一切生物。孟子充分肯定了人對包括動物在內的一切生命的“仁愛”。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記載,齊宣王看到牛害怕被殺而發(fā)抖,于心不忍,就用了羊替代牛來進行祭祀,這就是人潛意識里的同情和愛惜生命的本性。“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9]他認為對動物的同情和愛惜是對人的生命同情和愛惜的感情基礎。孟子質問齊宣王:“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10]孟子用對動物的同情講到人民生活的現(xiàn)狀,指出了對所有的生命的同情和珍惜都是一樣的,這就是將同情的感情基礎升華到對所有生命共同的感情上來?!皵?shù)罟不入?闖兀?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盵11]表達了對自然萬物的仁愛之心。
(四)舍生取義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盵12]“舍生取義”與孟子的生命倫理思想并不矛盾,這種將“義”放在首位的思想是對人的生命價值和尊嚴的尊重和維護?!傲x,人之正路也?!泵献訌娬{人們不要為了追逐個人利益而破壞社會的秩序。他重視人對生命價值體現(xiàn)的積極態(tài)度,注重個體生命價值與精神價值以及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人或多或少都有欲生惡死的心理,生命的價值應該體現(xiàn)在感官的“小體”和心官的“大體”同步提高上[13]。人的生命應是自然生理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和諧發(fā)展。“人之于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yǎng)也”,“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14],孟子認為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才是生命的真正意義,在“義”和“利”中做取舍的時候,寧舍生取義。
二、孟子生命關懷思想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積極作用
馬克思說:“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鄙侨祟惿鐣靡源嬖谇夷軌驅崿F(xiàn)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前提條件。生命觀教育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全人格,敬畏、愛惜、尊重每個生命。孟子生命關懷思想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積極作用可以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與中國就業(yè)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職業(yè)培訓課程《生命教育導師》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其目標在于使人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與天人物我之間的關系,學會積極的生存、健康的生活與獨立的發(fā)展,并通過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記錄、感恩和分享,由此獲得身心的和諧,事業(yè)成功,生活幸福,從而實現(xiàn)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提高了大學生生活水平質量,但是在面臨巨大的社會競爭壓力、人際關系失衡、情感壓力時,一些大學生出現(xiàn)了嚴重的心理問題、精神失衡,不利于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另一方面,構建和諧社會已經成為全民的共同目標,實現(xiàn)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同步發(fā)展,大學生群體作為國家未來建設的主力軍,需要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教育是以人為本,是關于人的教育,加強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孟子的“仁者愛人”“惻隱之心”思想
將生命教育內容適當?shù)厝谌脒m合學科中,進行滲透式的教學,將孟子的“仁者愛人”思想融進生命意識教育體系,引進課堂,有計劃性地向學生傳授孟子的生命倫理關懷思想,結合“三生教育”引導大學生認識自我、尊重他人、熱愛生命。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大學生的生命教育結合起來,能夠使當代大學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形成良好的生命價值觀。大學生們要認識到生命是“天地之大德”,應該懷著感恩的心去對待天地賜予的生命,珍惜自身生命的和他人生命。在這個風險社會里,各種威脅和風險時刻存在,所以要善待自己,防范為先,調整健康的生活方式,拒絕自毀。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苦難教育、逆境教育,增強他們處理各類問題和挫折的能力,樹立正確、積極的生命價值觀。大學生也要學會用法律或者其他合適的方法來保護自己。孟子表現(xiàn)出貴人重生的主張,表達了生命至上的情懷,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對人的生命尊嚴的維護與存在價值的肯定。學校可以開展靈活、有效、多樣的生命教育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的生命和諧意識,鼓勵學生參加到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比如班團活動、社團活動、角色互換體驗、實習實訓、志愿服務活動等等,提高大學生團隊協(xié)作能力,增強學生之間的了解和友誼,進一步肯定自我,欣賞他人。學校要從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出發(fā),結合家庭、學校、社會、朋友圈的因素,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讓學生明白生命的責任和價值意義,減少“生命事件”的發(fā)生。
(三)倡導“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思想,教育大學生正確看待生命的價值
孟子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主張充分肯定了人對包括動物在內的一切生命的“仁愛”。馬克思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堅持人與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也是科學發(fā)展觀的科學內涵。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擺在五位一體的高度來論述,報告中說:“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tài),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新時代?!边@些思想都彰顯人類對子孫、對世界、對大自然負責的精神。生命教育以提升生命質量,追求幸福人生為目的。面對生態(tài)文明新形勢的要求,學校應當把生態(tài)文明的新理念融入到生命教育課程之中,對生命教育的理念進行創(chuàng)新,樹立“生態(tài)人”的生態(tài)道德觀、生態(tài)幸福觀。樹立“天人合一”生命觀,不僅要關心今日生命享用,還應該關懷明日生命發(fā)展。作為祖國未來的大學生應該要清楚人類所在的“生態(tài)位”,自覺擔負起保護大自然的生存與發(fā)展的責任,維護生態(tài)平衡,將生態(tài)文明思想融入大腦,刻在心里,轉為實踐,積極參與到環(huán)保事業(yè)中去,爭當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宣傳者、實踐者、獻策者、推動者。
(四)在實踐中踐行“義”,通過有形課堂實施生命教育
孟子通過不斷積極進取,讓有限的生命擁有無限的價值的生命觀念,對于當前大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信仰,具有重要的意義。孟子認為“養(yǎng)浩然之氣”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途徑[15]。馬克思主義強調既要重視人的社會價值,也要重視人的自我價值。在生活中,要激勵大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形成憂患意識和進取的精神,發(fā)奮圖強,以天下為己任,培養(yǎng)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學校要鼓勵大學生要用實際行動踐行“義”,多參加學校舉辦的廉潔教育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群眾路線主題教育活動,學會奉獻和關愛,增強生命責任感和感悟生命的意義。組織大學生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縣調研指導教育實踐活動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弘揚焦裕祿精神,為我們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樹立了標桿。公益事業(yè)從現(xiàn)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在奉獻中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
珍愛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篇5
一、開展生命倫理道德教育對學生的意義
在生物教學中,進行生死倫理、環(huán)境倫理和性倫理等內容的教育,增長初中學生的生物倫理的知識,理解倫理事件背后的意義,受到觸動,有所感悟,生物道德水平有所提高并影響日常行為,讓學生形成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珍惜生命、綻放生命光彩的道德品質。
1. 認識生命之美
大自然是美妙的,動物是可愛的,植物是曼妙的……在教學教育中引導學生認識生命之美,關鍵在于培養(yǎng)他們對自然和社會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
2. 認識生命的獨特性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所以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讓學生體會人的生命的獨特性,從而好好珍惜。
初中階段,很多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飛速發(fā)展和巨大變化,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往往會關注容貌、體形、身高等外部特征方面的變化。有的學生可能會由于某些身體原因,而產生苦惱、自卑或嫉妒的負面情緒,這些情緒往往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和正常的生活,甚至出現(xiàn)整容或自殘自殺的傾向。因此教會學生尊重自己生命的獨特性,珍惜受之父母的身體。
3. 熱愛生命的存在
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鳥獸禽畜都想盡辦法用所有的能量來維持自己或者種群的生存,以致生生不息。
人類也是如此,人類不停地開拓各種科學理論、不斷提高現(xiàn)代科學技術水平,為人類的生存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使人類一代代的繁榮昌盛生存下去。因此,熱愛生命不僅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也是一種責任和義務。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很有必要滲透生命理論教育,以喚起學生熱愛生命的激情,讓學生熱愛生命的存在,不僅是自己,推己及人,也珍愛一草一木,熱心關注家人朋友,關心一些不相識但需要幫助的陌生人,包括殘疾人和艾滋病病人,這是我們教育所追求的目標之一。
4. 保護地球生命的載體
生物圈是地球生物唯一的家園,生物圈2號實驗并不成功,綠色消費,節(jié)能減排、垃圾分類等保護環(huán)境的舉措呼聲很高,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環(huán)境教育的內容,讓學生加入自覺保護環(huán)境的隊伍中來。
二、教育中運用的滲透方法
1. 科學探究活動
對生物倫理道德的領悟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的,教育學生盡可能避免使用生物材料,如果對野生生物進行觀察實驗后,要讓這些生物回歸生活地,這既是愛護生物資源,也是一種情感教育?!疤骄糠N子萌發(fā)的條件”、“探究光照對鼠婦的影響”,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了解并體會到關愛生物和保護環(huán)境是一種有意義的活動。
2. 調查活動
通過調查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并落實到行動中去。例如開展以“珍愛生命,遠離”為主題調查。
3. 課外綜合實踐活動
課外綜合實踐體現(xiàn)了學生自主學習,時間更靈活,內容更多樣。例如“環(huán)保小發(fā)明”“觀鳥愛鳥活動”,關注生物的生活,愛護和關心他們,能學生珍愛生命的情感。
4. 課內外閱讀資料:觀看視頻
反映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互動,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價值觀,同時培養(yǎng)以科學的態(tài)度去關注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命。此外還有講座、觀看電影、查找收集資料、辯論、征文、自制課件、制作宣傳海報或手抄報、社團活動、與家人共同學習等其他形式,教無定法,這些方法可以一次只使用一種方法也可以幾種方法交叉使用。
珍愛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篇6
一、人性化管理學校,真正尊重每個生命
教育理念,治校方略已經確定,就要努力實施。校長是落實科學教育理念,實施治校方略的領頭雁。為了讓雁隊有秩序高飛,加強管理才是保障。
學校就是教育人產生思想、產生人才,提升廣大師生生命價值指數(shù),體驗生命意義的地方。為實踐這樣的教育理念,我們在廣大師生中開展了許多主題活動,如:利用公共節(jié)日評判生命價值,謳歌為救人而獻出生命的人的壯舉和奮斗的歷程;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抓住教材內容進行人的生命價值觀教育,學生在研討過程中,闡述各自的觀點,氣氛活躍,顯現(xiàn)生命靈氣;在建設“平安校園”過程中,教育學生珍惜生命,學會自護,如:災難逃生,安全走路等,這些活動讓學校真成了發(fā)展學生個性、放飛生命的平臺。開展“生命教育”,要教育學生學會尊重,學會關愛,學會寬容,學會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關愛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愛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獲得真正的提升。而且在開展生命教育的同時,應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學校更加重視教師對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的了解和尊重,這是開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一個自己都無法體會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教師不可能教出對生命熱愛的學生。
因此,教師自己對生命的尊重與珍惜,才能感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也懂得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在實施生命教育過程中,需要對相關學科的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使教師更好地適應生命教育的目標和要求。
二、用科學發(fā)展觀建設校園文化,讓學校成為放飛生命的平臺
社會發(fā)展需要科學的發(fā)展觀,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教育更要有科學發(fā)展觀來統(tǒng)領。作為一所學校,最能體現(xiàn)科學發(fā)展觀的是校園文化,為了建設科學的校園文化,我們經過學習和論證,確定了“著眼小學,放眼人生”的辦學目標。為落實這樣的目標,我們重新規(guī)劃校園的物態(tài)文化、制度文化和人際關系文化。
1.在物態(tài)文化建設中:我們重新設計了校園的每個角落、每條通道、每面墻壁,讓這些教育資源成為激勵師生珍愛生命、發(fā)展生命、放飛生命的良田沃土,充分體現(xiàn)出學校方方面面的文化氛圍和底蘊。
2.在制度文化建設上:既重視顯性文化,包括師生的精神狀態(tài)、言行舉止的觀感,又重視隱性文化,包括學校充滿生命靈氣的辦學理念、思想、作風和態(tài)度。我們確定了“崇德尚智”的校風,“喚醒、激勵、體驗、共生”的教風,“自主、探究、領悟、創(chuàng)新”的學風和與之配套的校歌、校操、校標等文化載體。
3.在人際關系文化方面:變管理為服務,改變領導與教師、教師與學生的不平等關系。因為我深深認識到學校生活、學校教育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過程,尤其是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達到教育教學目標的主要形式。師生間關系越和諧融洽,教育教學效果就越好。
在實踐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教育是以教師靈魂塑造學生靈魂,以教師人格影響學生人格,以教師的知識引導學生學習的對話、喚醒、交流、溝通、合作、創(chuàng)新的生動過程,沒有平等民主的人際關系,師生間無法交流溝通,沒有交流溝通的教育教學是沒有生命力的。
三、關注學生的人格養(yǎng)成和道德生活,是提升生命質量的重要途徑
生命之所以讓人敬畏,不僅是其個體的迥然不同而且還要有其社會屬性。社會公共道德的修養(yǎng)及養(yǎng)成也是小學階段極其重要的。小學德育也要求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運用整體性的德育內容,通過生命主體對象化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健全、健康的德性與人格的教育過程。在教育過程中達到生命體的內在知、情、意和外在行為的和諧統(tǒng)一,成為真人。
加強和改進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設,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今后一個時期內德育的主要任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陣地在學校和家庭,社會是德育載體,為德育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資源,并檢驗和規(guī)范了學校和家庭的德育效果。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經常溝通,達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一體化”的和諧,減少不同步,而抵消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效果。
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養(yǎng)的主渠道在課堂。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yǎng)育的圣殿?!敖虒W永遠具有教育性”,課堂教學內容與過程本身就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不是“滲透”,而是挖掘和展示,在挖掘和展示過程中,師生共同體驗,共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王彥.教育敘事:在實踐中體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珍愛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篇7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觀;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3-0090-03
一、當前大學生生命觀調查
1.問題的提出。近年來,青年大學生的自殺、暴力等嚴重危害生命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很多大學生缺乏對生命的正確理解和把握,對學生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對于已經經歷過高考,在近似搏弈的對壘中脫穎而出,并順利跨入高校的大學生來說,心理為什么依然如此脆弱呢?在當前社會中漠視生命現(xiàn)象不斷發(fā)生之際,我們需要關注這樣一個倫理命題,即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義何在?考察傳統(tǒng)教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對生命本體的教育理念、對生命價值的理論探討、對生命個體的意義探究缺失,直接導致了教育的產品沒有對生命的體驗、感悟、理解和包容。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當代大學生對生命的認知及態(tài)度,以及高校生命觀教育的開展情況,本文以某高校為范本開展了問卷調查,并通過總結了解大學生生命觀的現(xiàn)狀,引導大學生既要珍愛生命,又要認識生命的本質,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生命觀,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高校的和諧發(fā)展。本次調查以1000名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調查的樣本包括各年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發(fā)出調查問卷1000份,其中,男生占58.6%,女生占41.4%;文科學生占31.2%,理工科學生占43.3%,藝術專業(yè)學生占25.2%,收回問卷950份,回收問卷有效率為95%,個別訪談近100人。
2.調查結果與分析。①大學生對生命認知情況的調查分析。在對“你對生命的理解是什么”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有85.3%的同學能夠認識到生命是物質性、精神性和社會性的結合體,絕大部分同學認為生命是寶貴的,并表示能夠做到珍惜生命。但是在對研究生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研究生的思想更趨于現(xiàn)實,更加注重物質追求,原因可能是研究生年齡偏大,面臨更多的生活壓力和社會壓力,所以在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的同時也更加注重物質要求。②大學生對死亡認知情況的調查分析。通過調查了解到大多數(shù)大學生對死亡有極大的恐懼,并為自己活著而倍感珍惜生命,他們也認識到死亡是必然要發(fā)生的事情,也有一小部分同學認為死亡是對自己的一種解脫。對于死亡現(xiàn)象,調查結果顯示,有69.3%的大學生認為“人死了,生命就永遠結束了”,有25.1%的大學生認為死亡是“肉體在這個世界消失,精神去了另一個世界”,甚至還有5.6%的大學生認為“人能死而復生”。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大學生對死亡能夠有客觀認識,但一些學生的模糊認識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們對大學生死亡觀教育的薄弱與缺失。
3.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的認知調查分析。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自殺整體上持矛盾的態(tài)度,大多數(shù)學生能比較正確地看待自殺行為,尊重生命,對家庭和社會有較強的責任心。但還是有一些大學生由于對生命缺乏正確的認知和應有的敬畏,一旦遇到挫折,出現(xiàn)與自己期望不符的結果,就會對生命的理解發(fā)生偏差,做出極端行為,甚至走上不歸路。調查顯示,當遇到不順心或不公平的事情難以解決的時候,經常有自殺計劃和念頭的占7.9%,曾經有過的占25.4%,從未出現(xiàn)的僅為66.7%,不到七成;當遭到別人嚴重侵犯自己找不到解決辦法時,8.5%的大學生經常出現(xiàn)殺死別人的念頭,偶爾出現(xiàn)的占25.3%,從未出現(xiàn)的為66.2%。而對于可能引起的原因居首位的是“生活困難”(30.5%),接下來依次為“心理問題”(22.3%)、“學業(yè)問題”(18.9%)、“戀愛問題”(15.6%)、“其他”(12.7%)。大學生具有一定的生存意識和生存能力,比中學生成熟,但是缺乏社會經驗,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發(fā)展時期使他們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zhàn),在這種背景下,高校更應該開展生命觀教育,加強大學生的生命認知,幫助他們樹立健康的生命觀。
4.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調查分析。奉獻與索取的關系一直是作為衡量一個人價值觀的有效手段。對于“你認為奉獻與索取哪個更重要”的問題時,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為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是認為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的依然是主流價值觀,占到了41.6%,還有9.94%的同學認為應當首先滿足個人利益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到:較之上一代人的價值觀,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變得更加注重自我,他們有時候更加關注自身能獲得什么利益,不再完全接受傳統(tǒng)以社會和他人利益為本位的價值觀影響,這給傳統(tǒng)的價值觀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5.對高校生命觀教育實施情況的調查分析。當問到“你校是否開設生命觀教育課題及你認為是否有必要開展生命觀教育”的問題時,有73.4%的大學生表示相關課程很少,自己的認識也很少,表明了生命教育亟待開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其中,研究生中有77.3%的人表示更應該開展生命教育,這可能與研究生自身所背負的心理壓力更大有關,需要重點關注。在考察其它高校的情況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內現(xiàn)在很少有高校對學生進行專門的生命觀教育,更談不上形成生命觀教育體系,存在著生命教育與學生需求相脫節(jié)的狀況。面對大學生群體中日益增多的漠視生命現(xiàn)象,我們應當意識到生命觀教育的重要性,讓學生通過系統(tǒng)的生命觀課程的學習,對生命有更加科學、理性的認識。通過以上調查我們得出如下結論:首先,大部分大學生和研究生對生命的存在和生命價值有比較理性的認識,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到珍愛生命。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不能夠正確看待生命的價值,生命觀模糊,長期生活在壓抑和自卑的心理狀態(tài)下,很容易輕易處置和漠視生命。其次,有相當部分大學生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解決能力較差,出現(xiàn)問題一味逃避,逃避不了的時候就可能做出極端的行為,表現(xiàn)出無價值感或無責任感,部分大學生體會不到生命存在的幸福感,對人生的態(tài)度令人擔憂,缺乏對生命意義和目的思考,缺少人生目標和奮斗的動力。最后,生命觀教育不應只在大學階段才開展,小學和中學階段更應該重視生命觀教育,因為那時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開展生命觀教育更有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同時,家庭、朋友和社會在學生生命觀的形成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命觀教育過程中應更加重視家庭環(huán)境、人際交往環(huán)境和良好的社會風氣。當然,高等教育也應該更好地承擔起生命教育這一重任,教育學生尊重生命,感悟生命的可貴,引導學生珍惜生命,進而不斷追求生命真諦,提升生命質量。
二、高校開展生命觀教育的必要性
1.大學生生命觀教育缺乏,生命危機凸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現(xiàn)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多媒體教學方式取代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學更加形象和生動,宿舍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更加便利。同時學校的環(huán)境相對較為封閉,學生不需要承受過多來自社會的壓力,因此,大學階段應該算是人生中最為美好的時光,但很多大學生卻在相對安逸的環(huán)境中感受不到現(xiàn)實生活的快樂,進入大學后找不到方向,甚至不知道上大學究竟是為了什么?國外學者的研究認為,“大多數(shù)自殺者生前都有一些抑郁癥狀,其中高達60%的患者可以診斷為情感障礙?!盵1]這樣的大學生遇到的任何挫折往往都可以使他們陷入絕望,很容易走極端,對生命采取漠視的態(tài)度,不懂得珍惜和關愛生命?,F(xiàn)在的高校很少有系統(tǒng)的生命觀教育,不能對學生做出正確及時的引導,導致大學生生命危機凸顯。
2.應試教育體制使高等教育跟不上時展的步伐。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fā)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力發(fā)展的一切作為?!盵2]但是,只要我們進一步深思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長期以來,我國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忽視了對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滿足不了學生對生命觀教育的培養(yǎng),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實行標準化、統(tǒng)一化模式,高中之前唯一的教育目的是讓學生考上大學,到大學生,高校往往只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教育把人變成了標準化的教育商品,完全忽視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學生缺少對生命本身意義的思考,背離了通過知識來啟迪智慧,提升個體生命的意義,促進個體生命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的最高目的。
三、大學生生命觀教育的途徑
1.明確大學生生命觀教育的學科特點,構建新的生命觀教育體系。當前高校對大學生的生命觀教育,主要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yǎng)》等政治理論課來實現(xiàn)。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以上對大學生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但對生命、生存、生活方面的教育內容卻相對較少,更沒有形成完整的生命觀教育體系。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當根據(jù)社會變化新形勢的要求,吸取醫(yī)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不斷增加生命觀教育的新內容,建構完整的大學生生命觀教育體系。讓學生認識生命存在的意義,懂得珍惜生命價值,進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掘這種價值。
2.以學生活動為載體,讓大學生在活動中感悟生命價值?,F(xiàn)在的大學生大多有極強的表現(xiàn)欲和參與熱情,不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他們渴望在學習之余體驗活生生的現(xiàn)實生活。學校有責任、有義務組織大學生參加各類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感受、成長。高??梢酝ㄟ^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來培育學生的生存感受能力和生命情感,通過搭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活動平臺,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生命觀,為學生的負面情緒提供健康合理的宣泄渠道,防止極端事件的發(fā)生。同時,高??梢酝ㄟ^團隊訓練等集體性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有效的心理防御機制,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幫助其在挫折和痛苦中努力尋求獨特的生命意義與價值,重新發(fā)現(xiàn)和感悟生命的美好。
3.利用新媒體技術平臺,拓展生命觀教育途徑。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深刻地改變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環(huán)境,以互聯(lián)網、手機、數(shù)字電視為代表的新媒體從根本上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模式,對文化信息傳播產生了深遠影響。大學生成為使用新媒體技術最為廣泛、最為活躍的群體。因此,在信息時代,以新媒體技術為載體,加強大學生對于生命的認知,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能夠有效地預防校園惡性事件的發(fā)生。首先,可以開展有益的校園網絡文化活動,給學生以健康的生命意識和道德行為熏陶;其次,可以利用校園網絡、廣播、電子報刊等輿論陣地,調動家庭和社會廣泛關注和參與,共筑學生人性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教育大堤;第三,可以設立網絡輔導員。通過網絡這個媒介與受眾進行思想交流、溝通、引導,從而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4.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職能,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生命觀教育要想最大限度的獲得成功,單純依靠學校教育是不完整的,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也是對學生影響重大的環(huán)境因素,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教材。生命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取得滿意的效果需要有良好的學校教育、融洽的家庭關系、和睦的鄰里交往和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等,這就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建立生命觀教育的立體網絡,通過全方位的開展生命觀教育提升學生的人性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意識,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注釋:
①沃瑟曼.自殺:一種不必要的死亡[M].李鳴,等,譯.北京:中國輕工出版社,2003(69).
②陳濤.教育視野里的生命教育[J].教育育人,2002,(8):2.
③董廣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應用[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68).
參考文獻:
[1]彭鴻雁.論析大學生生命觀教育問題研究的構建[J].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05,(3).
[2]光.生命及其意義――人的自我尋找與發(fā)現(xiàn)[J].學習與探索,1999,(5):49-56.
[3]張憶琳.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透視[J].青年教育,2004.
[4]劉佑生,陳俊豪.論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徑[J].高等教育研究,2006
注:本文系大連市2011年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點課題《大學生生命觀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
珍愛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篇8
【關鍵詞】化學課堂;教學活動;三生教育;教學反思
隨著教育改革的發(fā)展,使得三生教育理念被廣泛的應用于各科教學活動中,意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三生教育理念下所培養(yǎng)的學生,不僅具有豐富的學識,同時還具有較高的素養(yǎng),重在培養(yǎng)具有較強生存能力、重視生命、適應能力強的人才。
1.三生教育概述
這里所說的三生教育指的是: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開展生命教育意在讓學生能夠理解生命的意義所在,使得學生能夠尊重并且珍愛每個生命。開展生活教育意在讓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識與技能,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開展生存教育意在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能夠掌握生存之道,更好的適應生活。
2.在化學課堂教學中三生教育的地位
2.1生命教育是前提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生命教育是前提。生命教育理念倡導的是以個體生命為起點,構建關愛并且互助的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習內容中尋找生命教育的素材,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針對性教學方式,逐漸的引導學生樹立珍愛生命的意識,理解生命的本意。
2.2生存教育是基礎與核心
教育主要是圍繞生存開展的,教師傳授給學生的除了書本上的知識外,還包括生存技能,這需要學生能夠深入的理解,能夠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生存技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開展生存教育則需要不斷增強學生的生存意識以及能力,使其能夠掌握生存必需的技能。生存教育是以知識為依托,在化學教學課堂中需要教師能夠將知識與實際生活相互聯(lián)系在一起,為學生引申生存之道,進而通過化學知識,來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
2.3生活教育是方向
化學教學課堂中開展三生教育,要以生活教育為教學方向與目標。基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其倡導生活即教育的教學理念。在化學教學課堂中開展生活教育,需要教師能夠以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并且啟發(fā)學生,調動學生參與化學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在化學知識與生活實踐中獲得經驗,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3.在化學課堂教學中開展三生教育的策略
3.1深挖課本資源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開展三生教育,需要教師能夠深度挖掘課本資源,利用課本資源帶入三生教育內容,進而實現(xiàn)高效教學。譬如:在開展《我們周圍的空氣》課程教學活動時,教師便可以名人研究學術的案例,比如拉瓦錫,來引申生命教育,通過向同學介紹拉瓦錫為了進行學術研究,持續(xù)十二個晝夜進行燃燒實驗,進而研究出來燃燒著愛現(xiàn)象,向學生傳遞生命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的勇氣,培養(yǎng)學生鍥而不舍的品質,還可以利用不珍愛生命的案例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尊重生命并且珍愛生命。
3.2注重聯(lián)系生活實際
在化學教學課堂中引入三生教育,則需要教師能夠將生活實際與教學知識相互聯(lián)系在一起。利用化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進而使得學生能夠掌握生存之道,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
3.3合理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方法
在化學教學課堂中開展三生教育活動,則需要教師善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參與化學教學活動的主動性,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同時配合多媒體教學方法,來開展教學活動。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演示化學現(xiàn)象,將文字轉化為動態(tài)圖畫與視頻,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利用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最后通過實踐操作來啟發(fā)學生思考,使其在此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化學學習的樂趣,以及知識探索的意義與價值。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則可以以教學內容為依托,緊抓知識點,深挖化學知識、實驗、人物等的教學資源,實時向學生傳遞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意義、生存的技能相關內容,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價值觀與生活價值觀,使其能夠通過化學學習,掌握生存技能。
結束語:
在化學教學課堂中開展三生教育,要以生命教育為前提,基于生存教育,以更好的實現(xiàn)生活教育。教師要積極的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善于采取有效的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其帶入到化學課堂中,進而開展三生教育。
參考文獻:
[1]宋晨升.論“三生教育”的當代價值[J].黑河學刊,2014(10):69-70.
[2]李玲.淺談在化學課堂教學中開展“三生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4(40):194-195.
本文鏈接:http://edgebase.com.cn/v-141-3497.html珍愛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范文8篇
相關文章:
文明和諧家庭宣傳標語09-14
歲末優(yōu)美感言08-10
國際貿易實習報告10-01
工廠員工勞動合同10-25
民事訴訟委托書07-16
班長遲到了作文10-19
假如沒有手機作文09-23
2024貴州高考二本分數(shù)線會上升還是下降 二本線預計多少08-26
2024貴州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在吉林如何招生08-23
2024下半年海南中小學教師資格證成績查詢、成績復核時間及入口(筆試11月8日起)08-03
蝶戀花?早行原文及賞析10-11
中秋節(jié)猜謎語07-20